說到鹿港,腦中馬上浮現「老街」、「天后宮」?
你知道嗎,鹿港曾經是台灣鰻魚外銷王國!
隨時可能會消失的產業,有了文化推手,在地記憶將不斷延續。
「Bar BEER車庫精神」挖掘台灣新世代青年的創業故事,支持這群創造未來的造夢者!
用鰻魚作為主角、在地風情作為基底,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帶領大眾「溜」進鹿港!

台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看著世界地圖指出所在之處時,也許我們會這樣說:「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美麗寶島!」然而我們和海洋的距離究竟是近還是遠呢?對於台灣沿海生態、水產文化,我們又了解多少呢?據說在彰化鹿港有位青年,懷抱著對海的欣賞與疑惑、帶著對家鄉與家中產業的好奇,成立了一個與海洋相關的文化推廣工作室!這次就跟著巴比爾的獨家探訪,一起去鹿港看看Bar!

靠近海岸的鹿港,有著一排排斗大的風力發電機,往內陸走去,街景則逐漸轉化成一片片農田與矮房。沿著蜿蜒小徑,巴比爾來到了「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主理人趙俊傑的阿公家。

入門後,映入眼簾的便是「港灣溜魚」字樣。細心的你是否發現了呢?左側LOGO其實是由四個數字組成的:「一七六一」,指的是台17線及台61線,是兩條皆會通過彰化、並縱貫台灣西部濱海地區的公路。也象徵著一開始成立文化工作室時的初心也是野心——希望能以鰻魚為主題,串連彰化乃至於台灣各地,把台灣的海洋生態及在地文化推廣到大眾視野。

抓住正在悄悄溜走的畫面,從留下影像開始

在了解港灣溜魚工作室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主理人的故事吧。也許你會認為,有著推廣文化野心的趙俊傑,大概是文史相關科系背景,或曾在生態、教育等領域駐足過吧。然而事實卻跌破眼鏡!在成立工作室之前他的身份是一名軍人,而更早以前,他所就讀的科系則是工業工程管理。這驚人轉折馬上讓巴比爾的好奇心迅速高漲,是什麼契機讓他返鄉成為一名文化推廣者的?

回到俊傑就讀大學的時候開始說起。當時雖然就讀工程管理,然而由於慈幼社營隊活動的關係,他時常進出安養院或獨居老年人家中參與服務。在他畢業從軍好些日子之後,有天如常返家的俊傑看著阿公阿嬤的身影,突然勾起過往在慈善活動中留下的感慨,想著家中長輩工作的畫面不知道還能持續多少年,便懷抱著單純的心情,拿起手機、按下快門。「我不想要有一天他們變成不同的狀態時,後悔當初沒有把此刻的他們記錄下來。」從那時開始,他不時地會紀錄阿公阿嬤的各種樣子。

一年後,退伍後的俊傑回到家中,一邊帶著成長後的思維觀察這片從小生長的土地,一邊重新整理思緒,試圖釐清自己的下一步。

集結青年腦力激盪,港灣溜魚願景的孵化!

由於民國68年開始填海造陸興建彰濱工業區的關係,從小生活靠海的他,卻對海洋沒什麼印象。大學期間因緣際會到訪台灣各地時,俊傑看見了大海以及與海共生的人們,除了將美景盡收眼底,他也帶著這份對海洋萌生的新感受帶回家鄉,開始以「大聲仔(阿公在社區的外號)的孫子」名號在家鄉社區做田調,著手了解鄰近產業的脈動、試圖重新建構自己與鹿港海岸間的關係。

隨著養分不斷發酵,2020年俊傑帶著推廣鹿港文化的熱情進入了和興青創基地,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誕生了!在草創階段,他透過名為「魚塭小聚」的活動,集結各地各領域的青年一同在鹿港老家聚餐過夜。隔日清晨天還未亮,大夥便離開被窩,齊聚在魚塭旁聽阿公熱情講解鰻魚養殖生態。一群青年集結著對文化的愛,在學習與討論中反覆翻攪、滾動;如同水車在魚塭裡不斷供氧,發生在魚塭小聚裡的對話總能激發源源不絕的靈感迴盪。工作室的願景也在過程中逐漸清晰——期望能透過行動,縮短人與海的距離。

產業會消失,但文化不會——拉近人與海的距離

既然都提到了,那麼就先去看看魚塭本人Bar!跟著俊傑的步伐我們經過阿公阿嬤忙活的背影,來到了家中的魚塭,一邊尋找鰻魚身影,一邊繼續挖掘港灣溜魚工作室的故事歷程。

在走到魚塭之前,會先看見三個小池子,這裡是將鰻魚做分類的地方。

俊傑阿公的魚塭有兩大池,由於先前一批鰻魚處理完後只剩下少量,目前只有一池正在運作。

如今魚塭的樣貌與過往「養鰻王國」時期的鹿港已大不相同,隨著俊傑的導覽,我們開始了一段時光穿梭的旅程。民國四五十年左右,在淡水水產實驗所的實驗之下,發現由於氣候及水分中鹽含量高等因素,鹿港成為了鰻魚養殖的絕佳地點。到了民國六七十年時,鹿港已全面進駐養鰻產業,當時鹿港的鰻魚出口量就高達全台的一半,造就了大量的產業經濟價值。「捉鰻線,賺過年錢」便是民國七十年間鹿港廣傳的俗語,勾勒出「只要養鰻,一定能溫飽」的鹿港盛況。

到了民國八十年後期,由於大環境變遷、人為建設以及過度捕撈等多重因素,鰻魚苗大量減少,導致鹿港許多養鰻業紛紛倒閉。俊傑阿公雖然在產業流動中存活了下來,產量卻也大不如前,開始輔以養殖泰國蝦作為替代方案。政府端祭出的因應措施,是從法令端明定僅有11月到隔年2月為鰻魚捕撈期,然而俊傑體認到,若要達到海洋永續的目標,勢必要讓大眾更了解生態,因此除了從源頭進行限制之外,海洋生態知識的教育也十分重要。

鰻魚君的進化——將願景轉變為行動,從鹿港出發、進軍各地

有了願景作為養分、交流作為幫浦,港灣溜魚工作室便逐漸成長茁壯、不斷擴張。首先他們發現,生活在這座海島上的人們經常吃魚,卻不常「看」魚、甚至不了解魚類。因此他們以「食魚」為主題,從鰻魚料理引伸到海洋生態,帶領大家了解鰻魚的生物特徵、辨別與鰻魚相似的魚種,學習牠們所生長的環境與歷程。

接著,為了讓大眾了解餐桌上的魚從何而來,工作室也透過魚塭介紹,讓大家看見漁產養殖業的樣貌;同時舉辦漁港走讀活動,從漁具的辨識到魚市的運作,港灣的一切皆化身為最佳教材。藉由與政府及相關組織的合作,他們也一同將各地區的傳統產業,融入展覽、走讀及工作坊等形式呈現給大眾,期盼社會在與海洋建立連結的過程裡,能將海洋與環境保育觀念帶回生活之中。

從最初在鹿港老家的小小聚會,工作室一路串連彰化,穿梭到台灣各地。透過海洋,港灣溜魚和大眾及各縣市在地組織的人們有了交集;又透過工作室的這群人,海洋文化得以傳播到各個地區。

守護幼苗、延續傳承——以「思辨教育」為基底的文化推廣

將鰻魚標本展示給一同參與活動的大人小孩,是港灣溜魚工作室舉辦的課程中常見的一環。透過直接看見鰻魚,參與者會激起滿滿好奇心,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時,也與海洋更親近。除了生物性教育,工作室也會帶著孩子們到塭仔漁港——彰化唯一有魚市的漁港——讓孩子看見在地漁業文化並體驗漁貨交易,再交由市場內的料理店燒出好菜,為旅程留下豐收的記憶。

提到為何會想以親子或校園教育活動為推廣形式,俊傑回答道,「回想成長過程,總覺得一直到高中大學甚至畢業,都缺乏足夠的多元教育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在設計這些活動時,我很希望能把多元教育融入這些推廣之中,如果能讓孩子們得到啟發就好了。」如同他對環境永續的重視,之所以將校園作為推廣的重要基地,源自於俊傑意識到了思辨能力的重要性。透過多元的教育形式,孩子們有機會用更豐富的眼睛看見身處的環境,相信這樣的養分能在世代間傳遞下去!

「食不相鰻」——搜查大豐收,享用在地美味鰻魚!

「來!這是我們合作開發的鰻魚食品,吃吃看吧!」眼看這次探訪漸入尾聲,俊傑拿出白燒鰻與蒲燒鰻,慰勞這次也用心出擊搜查的巴比爾。鹿港的陽光襯映得蒲燒鰻色澤油亮油亮,搭配阿嬤的私房醃薑,口中的鮮甜氣味又替巴比爾添上了新的鹿港印象。

甜口的蒲燒鰻,搭配上冰涼的Bar BEER,彷如置身在海岸邊的清爽!下次想到鰻魚飯可別急著想到日本,在台灣就能將絕佳搭配一併收藏!

迴游的終點,同時也是起點——返鄉青年,下一步溜去哪裡?

夕陽西向,踏在孕育港灣溜魚工作室的土地上一路到塭仔漁港。海風徐吹之際,俊傑指著不遠處的綠色棚架紗網,「那就是捕撈鰻魚苗的網!」鰻魚的一生神秘且歷經波折,先在河流中生長五、六年後,洄游至馬里亞納海溝附近,一生只產卵一次便「殺身成仁」,孵化後的鰻苗又隨著洋流抵達東亞沿岸,進化後來到台灣、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河口,在淡水中成長。

回顧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的誕生,同樣也是一趟奇幻的旅程。聊到未來五年的規劃與變向,俊傑希望能更確認工作室在地方或者產業中的角色定位,也盼望能找到讓大眾更有共鳴的切角,讓曾發生在鹿港的記憶永續傳承。

那對想創業的年輕人,俊傑有什麼建議嗎?「建議就是不要創業。」他打趣地說道。然而俊傑的意思是,創業是一條漫漫長路,在下任何決定前,找到心中能定錨的點、做好心理建設是最重要的。

車庫是孕育各種夢想的起點,俊傑在鹿港出生茁壯,帶著四處收穫的養分回到鹿港,懷抱著車庫精神,再重新孕育出文化新氣象。無論是想了解不一樣的鹿港,又或是想更靠近環繞著我們的海洋,未來不妨參與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的活動,留下新體驗Bar!

 

港灣溜魚文化工作室

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108-4號2樓

 

開啟地圖

※ 查看台灣麒麟的酒商責任:台灣麒麟 KIRIN | 酒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