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廚房、兩個人,為了保存台灣的米食文化,與其給你粿吃,不如教你做粿!
他們在雙口呂文化廚房裡復育米食文化的種子,一傳十、十傳百,開啟文化的傳承與交流。
「Bar BEER車庫精神」挖掘台灣新世代青年的創業故事,支持這群創造未來的造夢者!跟著巴比爾從廚房開始,讓台灣逐漸消逝的多元米食文化重獲新生,一起品味美食、傳承美食!

「泥們台灣有什麼好吃的傳統美食啊?」螢幕前的Bar粉們面對外國友人的突擊測驗時,腦中最先浮出的選項是什麼呢?是珍珠奶茶、小籠包還是牛肉麵?但小時候街坊鄰居真的人手一杯珍珠奶茶嗎?巴比爾特派員這次接獲線報,據說在桃園存在一對神祕的夫婦,對於這道題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這次就讓各位跟著巴比爾特派員的腳步,一探究竟Bar!

鑽出擁擠繁雜的車潮,順著小徑一路來到一座隱藏在世外「桃園」的三合院前,一股淡淡米香從屋內傳出。咦?三合院裡好像有人在做料理耶?走進大門一看,屋內擺滿了各式古色古香的陳設。沒錯!本次的任務地點位於桃園大溪,而隱身古宅中的竟然是兩位年輕人,雙口呂文化廚房的兩位創辦人黃騰威與周佩儀!


細心的你是否發現了呢?兩位創辦人都不姓呂,那呂是從哪裡來的呀?原來,佩儀的阿嬤姓呂,而雙口呂文化廚房的誕生,也與阿嬤的味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接下來,就讓兩位創辦人帶領我們一邊動手做料理,一邊將這間廚房的緣起,娓娓道來……

第一步: 對米軟磨硬泡、擠壓成型——讓消散的米食記憶變得具象

做紅龜粿的第一步,要先將糯米浸泡4小時,待米粒吸飽水分後再磨製成米漿。之後將米漿裝入布袋(粿袋)中擠壓瀝出水分,才能得到成團結塊的「粿粞」(kué-tshè),充分擠壓後,又是額外的4小時過去。到這個階段,已經花上超過8小時的準備時間,而這僅僅是備料的第一步。讓兩人想起當初雙口呂這個品牌從無到有的醞釀過程亦是如此。


「當外國朋友問起台灣具代表性的傳統美食時,我們開始反思,除了那些夜市小吃之外,難道沒有更能代表台灣傳統文化的食物了嗎?」雙口呂文化廚房的兩位創辦人黃騰威與周佩儀微笑著說道。相同的疑問在歐洲旅程中多次被外國友人提起,也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種子。婚後的緬甸蜜月之旅,兩人在高腳屋中與當地人一起料理、體驗當地的文化。他們見識到國外的Food Tour概念如何將文化與食物結合。旅外獲得的靈感,在回台後持續發酵,也讓心中的種子逐漸萌芽:台灣難道不能有這種結合傳統建築的料理教室嗎?

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佩儀也意識到,許多台灣的傳統手藝正在快速流失,若是無人傳承,阿嬤的味道也會就此消逝,那是走遍各地也找不回的、回憶的滋味。種種想法在心中逐漸聚攏、成形,雙口呂文化廚房也因此誕生。

第二步:適當的融合是紅龜粿好吃的秘訣——傳承與創新間的平衡點

接下來,將瀝乾的粿粞取出一小塊預先煮熟,成為具有黏性的「粿酺」(kué-pôo),同時將結塊的粿粞捏碎成粉狀,聚集成堆後在中央留個凹洞,像火山口一樣。接著把粿酺加入粿粞當中搓揉至兩者均勻混和,紅龜粿外皮完成就可以用來包裹餡料啦!這步驟有個小技巧,要用身體核心的力量去推,不然才做兩人份,特派員就滿頭大汗,以前阿嬤一次都得做幾十斤,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這次使用的是紅豆餡,早期的粿為了用來祭祀,食物保存才是阿嬤的優先考量,因此會把餡料炒得較乾鬆,以減少水分延長食物壽命。為了符合年輕人口味,騰威和佩儀不得不在傳統和創新中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而這次的紅龜粿是為了做給自己吃的,就可以把紅豆炒得濕潤綿密一點,豬油也換成奶油囉!(阿嬤:你們年輕人只顧嘴,不顧神明啦!)

第三步:細心包裹、印上標誌——以手作包裝深刻議題

將揉勻的粿皮捏成碗狀,放入紅豆餡後用虎口慢慢收束,完成後搓成橢圓,就可以放入刷好油的模具中了。這個步驟非常重要,象徵吉祥、長壽的烏龜花紋若是印得不漂亮,阿嬤可是會不高興的喔!

這間料理教室彷彿是騰威和佩儀細心揉製出來的粿皮,而包裹進老宅裡的餡料,是料理背後蘊涵的文化與對土地的關懷。環顧料理教室周遭,二、三十年前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稻田如今已被滿滿的漆綠鐵皮工廠取而代之。民國70年,台灣每人的年均食米量有90公斤,如今下滑到只剩40多公斤,但對於進口小麥的食用量卻攀升到一年38公斤。消費量降低,農夫也漸漸不再種米,閒置的土地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一間又一間的工廠。

「很嚴肅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堅持要在傳統建築裡做料理教室,因為比起講座的方式,唯有把你們帶進這個空間,才能透過有趣的料理過程,帶大家更願意深入瞭解食物背後的文化與隱性的環境議題,讓更多人意識到自己對於食物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形塑台灣土地樣貌的一股力量。」騰威說。

第四步:入蒸籠!——用時間慢慢改變

將壓好的紅龜粿放上月桃葉,送入蒸籠中,這還不算大功告成呢!接下來,是一連串對火侯的掌控與細心呵護,才能炊出完美的粿。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也是如此,沒有一蹴可幾的方法,唯有慢工出細活。雖然一次課堂能容納的人數不多,但騰威和佩儀相信,唯有透過這種深度的交流,才能讓熱情蔓延開來,點燃更多的人。蜿蜒的巷弄就像是土地的微血管網,而坐落其中的雙口呂文化廚房,緊貼著這片土地,每一次的課堂都是一股脈動,交換著文化的養分。

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在這裡不是口號,料理教室之餘,兩人也四處尋訪還做粿的人,記錄他們的族群背景與做粿過程,更推出了大溪米食地圖,讓民眾能夠透過地圖發掘埋藏在周遭的寶藏。就像是漫畫中的芙莉蓮一樣,走遍王國,蒐集失落的民間魔法,並透過這些魔法,給人們帶來幸福與寬慰。

第五步:享受成果Bar!

終於來到令人期待的時刻,剛炊好的紅龜粿要出籠啦!

揭開蒸籠的瞬間,霧氣四溢,迷人的米香撲鼻而來。溫暖的蒸氣瀰漫整個空間。霧氣裡似乎有個熟悉的身影晃動,意識瞬間被拉回小時候,某個過年前的冬夜,小小的特派員抬頭望著昏暗的日光燈管在霧氣蒸騰中閃爍,映著阿嬤忙進忙出的背影,心中一股熟悉的暖流油然而生。

「來,你們辛苦了!」猛然回神,佩儀端出幾盤熱騰騰的芋粿巧(ōo-kué-khiau),搭配剛蒸好的紅龜粿,再加上一瓶冰冰涼涼的Bar BEER,簡直是最頂級的午後享受!先前的疲倦全都煙消雲散!搭配起來太適合了Bar!

品嚐美食之餘,兩位創辦人有什麼建議給想做在地創生的年輕人呢?

「先去工作吧!」騰威笑著說。在創業之前,他曾從事業務的工作,「在小公司,你可以學習一間公司的運營模式;相反地,在大企業則有機會見識到大型的案子是如何被執行的。」在雙口呂醞釀期間,兩人就已經開始跟阿嬤學習做粿的手藝。向外探索,向內連結,將養分帶往他所熱愛的地方。

這片土地承載的數十年歷史、記憶與情感,輕輕的凝鍊成一塊粿,散發著溫柔光澤,將想說而沒能說出口的回憶與愛都包裹其中。細細咀嚼,喚醒對於土地的關懷。一間廚房兩口人,吃用口,傳用口,文化的傳承便在共食的此刻透過你我延續,透過雙口呂,口口相傳。

車庫為世界上孕育各種夢想的起點,三合院就像是夫妻兩人的車庫。透過料理實作,讓我們看見粿的價值。騰威與佩儀以粿串聯起空間、土地與文化,秉持著車庫精神,一步一腳印,用熱情喚醒更多人對在地的關懷。過節時,不妨跟著巴比爾一起到雙口呂文化廚房品嚐這些節慶故事吧!

 

雙口呂文化廚房

33547桃園市大溪區南興路一段277號

 

開啟地圖

※ 查看台灣麒麟的酒商責任:台灣麒麟 KIRIN | 酒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