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以為眼前所見就是台灣的全部?但台灣遠遠不只這樣。 打開眼光仔細感受,就會發現台灣還有許多美好角落。Bar BEER相信,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越多人一起參與,地方文化就能越玩越茁壯。帶著玩心一起探索在地Bar!

時空流轉,台灣人要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保存本土的精神?那就寫在「粄」上吧!讓Bar BEER陪你一起前進東岸!透過料理,品讀台東故事! 

一大清早,巴比爾正悠閒地吃著早餐,順手翻開報紙後的「大家來找碴」單元,突然陷入一陣沉思。只見左圖寫著「米苔目」,右圖寫著「米篩目」。這……這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呢?看來得親自調查清楚了。趁著天氣正好,巴比爾拎起背包,準備前往米苔目專家雲集之地──台東。趕緊跟上去看看吧! 

要了解米苔目,先從米開始下手!

你對米苔目了解多少呢?俗話說:「擒賊先擒王。」米苔目的第一個字是「米」,想必它與稻米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為了深入調查米苔目的背景,在經過幾個小時的車程後,巴比爾第一站來到了位於台東池上鄉的「多力米故事館」,希望藉此獲得更多線索。 

走進故事館,迎面而來的是許多早期處理稻米的工具展示,牆上還有各式介紹稻米的圖文。蓬萊米、在來米、糯米……有了!巴比爾發現其中一面牆上正好記錄著台灣稻米種植的演變! 

原來,在日本人來台前,台灣人習慣吃的米叫做「秈米」(音:ㄒㄧㄢ),這種米粒較細長,口感偏硬、鬆散,煮熟後粒粒分明。到了日治時期後,日本人吃不慣這種米,因此引進較黏、質地更軟Q的日本米進行改良,最後成功改良出新品種,並在1926年正式把這種「來自蓬萊仙島(台灣)的米」命名為「蓬萊米」,而台灣人原本常食用的秈米則被稱為「在來米」(意指「一直以來」的本土品種)。 

難道在來米就沒有再度登場的機會了嗎?此時,巴比爾瞥見前方牆上的一小角竟然寫著「米苔目」!帶著好奇心,急忙湊上前去。 

線索就藏在名字裡!米苔目身世大公開! 

由於在來米黏性較低的特點,比其他兩種米更適合製作成碗粿、蘿蔔糕或是米苔目。若是使用蓬萊米或糯米,做出來的米苔目可是會黏成一團的喔!看到這裡,謎底已經近在眼前了。 

鏘鏘!正確答案揭曉!米苔目,又叫米篩目(客家話: Mí-chhî-muk)、尖米丸,是客家傳統米製粉條,普遍認為起源於廣東梅州。因外型兩端尖尖像老鼠,且客家人習慣將這類米食料理稱為「粄」,因此也稱作老鼠粄。啥!老鼠?聽起來可真嚇人!於是在香港,人們便把兩端尖,形狀像銀針的粉條,稱作銀針粉。為什麼會叫米篩目呢?那是因為在製作米苔目時,須將蒸好的米糰在篩子般的擦板上擠壓搓揉,一條條的米苔目就成形啦!由於台語中的「篩(thai)」字發音近似「苔」,才逐漸有了米苔目這個名字。 

在早期以米食為主的農業社會中,米苔目是相當常見的一種點心,用來招待幫忙收割稻穀的工人們,在喘息之餘也能補充體力。冰涼的糖水拌上滑溜的米苔目,既消暑又解渴!更棒的是,在來米具有好消化、不易脹氣的特色,是老少咸宜的消暑聖品。 

結束辛苦的調查,來碗米苔目犒賞自己Bar! 

天色逐漸暗了下來,經過一整天的調查與舟車勞頓,肚子早已餓得發慌!正好天時地利人和,不妨來嚐嚐台東的米苔目有什麼特別之處吧! 

動身來到位在浙江路上的「榕樹下米苔目」,店內簡直是座無虛席!熱騰騰的米苔目一端上桌,還沒能看個仔細,滿滿的柴魚味伴著韭菜的迷人香氣便撲鼻而來。肚子率先興奮了起來,不停咕嚕著催促。當霧氣散去,只見一群柴魚片正在賣力地舞動著,扭著水蛇腰帶來視覺與嗅覺的雙重饗宴。白白胖胖的米苔目入口,隨著咀嚼在齒間彈跳,加上豆芽菜的清脆口感,形成多層次的豐富口感。色、香、味用一碗米苔目滿足,真是一大享受!還有什麼比這更享受?那就是配上一口Bar BEER!讓味蕾(還有忘情舞動的柴魚們)一同在口齒間沉醉! 

老字號米苔目大評比!榕樹下VS.老東台 

總算品嘗到台東在地的米苔目了~還在感受唇齒留香之際,「你們吃過老東台了嗎?」隔壁桌的台東在地人主動對巴比爾提問。原來台東的老字號米苔目店家之中,常會被拿來做比較的便是「榕樹下」和「老東台」了,巴比爾聽聞後馬上懷著好奇心往老東台前進。 

一上桌,米苔目與柴魚混合的香氣依然撲鼻,不過入口便能感受到差異!老東台的米苔目口感較扎實,乾米苔目的醬汁也較濃稠,與榕樹下米苔目的溫潤口味比較起來,老東台強而有勁,各有一番風味。 

米苔目作為傳統台灣小吃,有著調味簡單、方便上菜的家常菜特性,然而在這「簡單」裡卻有著許多變化,真是不簡單!雖然台灣人時常在網路上大戰著各種食物的烹飪方式、比較不同店家,然而之所以是「食物的宗教戰爭」,意味著不同店家或美食都連動著饕客們的味蕾與心靈、甚至是回憶,種種交織成不同「派別」的信念。小小一碗米苔目,對在地人而言也許是童年回憶、也許是無可取代的氣味,巴比爾作為一個小探員,在這場老字號的戰役之中卻品嘗到台灣人在家常美食中注入的情懷呀。 

鹹的不夠過癮?還有甜的等著你! 

吃過晚餐後,巴比爾端詳著老東台的菜單,「米苔目甜品請移至分店品嚐」幾個字映入眼簾。咦?難道米苔目不只有鹹食可享用,還有甜的?「我還能吃唷!」甜點胃小聲地說。一恍神,雙腳已經踏進分店門口。 

帶著剛買的甜米苔目漫步到台東的海濱公園,忙碌了一整天,終於可以讓心靜下來。吃一口冰鎮後QQ脆脆的米苔目,搭配冰涼的Bar BEER,涼爽的晚風加上海景,真是太愜意了Bar! 

聆聽著海浪的規律起伏,思緒也漸漸飄到遠方。彷彿回到過去,和農民一樣在繁忙的農務結束後吃一碗米苔目,享受片刻的悠閒時光。柔軟滑嫩的米苔目,卻能牢牢繫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蘊含了農家的善意。咻溜!米苔目大口吸入的瞬間,已經悄悄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米苔目的多種面貌,是先民頑強的適應力 

早期客家族群是農業社會,以種植稻米維生,並以不同的米為基礎,製作出許多各具特色的「粄」料理。而台東因為擁有特殊的「再移民」文化,從苗栗及各地來的客家人匯集於此,帶著傳統米苔目與東岸的好山好水相遇,獨特的台東米苔目才得以誕生。 

這些多樣化的米製食品不僅增添了飲食的選擇,也成為人際關係的黏著劑。蘊藏本土精神的在來米歷經磨碎,也弭平了人與人之間的藩籬,將友善、關懷、敬天惜食的精神凝結成純白粉條,化作一碗又一碗的米苔目,凝聚眾人。 

米苔目料理變化多端的面貌就如同其名稱的流變,既反映了台灣米食文化的多樣性,也讓人品嚐到歷史的厚度。你喜歡鹹的還是甜的呢?下次到台東,不妨先來碗米苔目吧! 

 

※ 查看台灣麒麟的酒商責任:台灣麒麟 KIRIN | 酒商責任